發表文章

11/6

「素養」和「文化素養」 這兩者在我們用事件去判斷的時候,大家都很直覺且肯定的區分出兩者,那這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呢?在小組討論時,我認為素養比較像道德或是家教,是從家裡得知的;而文化素養感覺是社會給你的。而其他組分享的是,素養是不限於是誰且大家認可的,而文化素養是某一特定族群互相認同的。後來思考及消化之後,我認為後者的想法我叫認同而且解釋的較完全。文化素養看似缺乏的情形可能發生在婚宴上、大學生的上課穿搭及師生的互動方式等,並沒有說誰的文化才是標準的,其實個人本身也可算是一個文化。 1.Multicultural 多元文化 2.Cross-cultural 跨文化 3.Intercultural 跨文化,我覺得多元文化是需多不同的文化同時存在一個社會裡,而第二個跨文化是A文化及B文化兩文化互相跨,第三個的跨文化則是三個以上的文化互相跨。很早之前的個世界已經是一個多元文化的世界了,雖然總說著要互相尊重,但其實要達到完全尊重是幾乎不太可能的。 根據老師提供的文章,從文化角度出發,你認為兩位作者對於新二代的見解是否相同?為什麼?在你求學的經驗中,應該遇過在台灣出生的新二代,也在3文中看到跨國銜轉的新二代,你覺得兩者的最大差異在哪裡?從自身接觸經驗和閱讀中,你認為臺灣的多元文化|跨文化教育成效如何?1. 兩位作者見解不同:一個是從教師的角度去看,一個是從新二代的角度去看。2. 跨文化教育的成效:雖然有安排陪讀的志工,但是成效不大,最主要還是家庭,因為家裡也沒有人可以陪他說中文,沒辦法耳濡目染,而且因為刻板印象,對東南亞或歐美國家新移民會有差別待遇,只能說是東方學語言方式的敗筆。

10/30

大家知道儒家的精隨是甚麼嗎?仁?學?孝?如果答案是考試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。在華人的考試裡喜歡有標準答案,而歐美國家考試都考論述題,讓學生多思考多發揮,比較不那麼的制式化。之前我高中的時候以為到了大學,考試也會向歐美國家一樣採論述的方式,如今都要大學畢業了還沒有用那種方式考試過。 聽到華語考試裡頭有中醫的題目,也太稀奇了吧!華語教師甚麼都要會了,五花八門的題目,除非是中醫師不然一班人甚至是老師也不會去接觸到。當中也包含了很多歷史文化的題目,外籍學生的考題對於我們來說很簡單。因為我們是教學者所以需具備更多專業知識來當教師,而他們是學習者所以會用慢慢進階的方式來學習。 關於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認證標準vs.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科目大綱及其考試形式之優點。關於兩國的師資考試比較,有哪些部份值得保留,哪些可以互相學習?我認為台灣的比較淺顯易懂、一目了然、直達重點,中國寫的非常詳盡、但是字數篇幅過多可能造成有些懶得看字的就會不太想看,以及不夠白話內容須多看幾次才容易理解。可互相綜合變得淺顯易懂又詳細。 華人的其中一個習俗是會看風水,不管是搬家、裝潢都很注重,而我自己認為這也跟華人的另一項特性有關,那就是—愛財。從公司的辦公室到家中的客廳,都會請教風水師或是看書籍來將空間布置成財源滾滾來的方位。

10/16

這堂課一進教室,便以衣服顏色來分組,當時還被小小的嚇到😂因為一開門全部人都看著你。 什麼代表台灣呢?或許是夜市又或許是廟會,還是台灣人常常被稱讚的友善呢?以上這三個是我們討論出的結果,逛台灣的夜市及參加廟會對外國人來說是個非常新奇的體驗,原因大概是在他們的國家沒有這樣的環境吧。而友善是因為我們很願意幫助從其他國家來我們這裡玩的人,但其中有一個延伸的問題值得我們討論,就是:我們很願意幫助歐美國家或是韓國、日本人,但對於東南亞國家的人,感覺我們較少或是並不太願意主動幫助他們。 社會與文化,社會一詞並沒有太正式明確定義,一般是指由自我繁殖的個體構建而成的群體,占據一定的空間,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和風俗習慣。文化實際上主要包括器物(物質文化)、制度(制度文化)和觀念(精神文化)三個方面,具體包括語言、文字、習俗、思想、國力等,客觀地說文化就是社會價值系統的總和。 我覺得具有中華民族身分的人,是有相同血緣及愛台灣的人,血緣就是因為你生在這塊土地,而愛這個國家,所以在這裡待很久也是可以申請中華民國身分證的。 韓國人日本人為麼不算華人?是因為他們的民族意識不是華人,他們說的不是華語而是自己的語言,他們也有自己的文化、習俗,他們覺得自己是韓國人及日本人。 〈生活無處不文化〉討論 1. 去年暑假和大學五個朋友一起到泰國玩,當時我們是晚上的飛機凌晨才到旅館,當時因為旅館有兩棟,我們到第一棟去問路,外面的警衛對我們的態度非常差而且很兇,他叫我們自己想辦法而且趕快離開不要在這裡亂晃。後來我們提到我們是從台灣來的,警衛的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變,突然變得很熱情,還幫我們拉行李並且幫我們帶路把我們送到二館的旅館門口,前後差異超級大。 2. 我們都只知道打狗和雞籠。 3. 美牛美豬的進口、美國總統大選、COVID-19、美元跌價台幣升值

9/25&9/26

從大學二年級開始知道學校有華語文教學這個學程,但因為前幾學期都開在系上必修的上課時間,因此一直沒有機會修習這門課程。如今都大四了,雖然之後還是會繼續進修讀碩士,但難免還是會替未來的出路擔心。如今已有不少外國人在學習中文,也覺得這項技能在為來可能會用上,因此就開啟了我的華語文教學學習之旅。 這是第二次上課,課堂中用聯想的方式去看第一直覺你想到什麼,有趣的是我們的第一直覺想出來的東西不一樣的地方,有可能跟我們學的科系或是家庭背景等有相關,而相同的則是來自我們的日常印象或是刻板印象。有些事情雖然沒有被規定,但我們不自覺的會往那些方向去聯想,多數人認為的事,我們很容易去跟隨或是相信,這或許是華人社會中的一項特色吧! 課堂中做了大量的文題思考以及討論,透過相互討論去看看其他人在想些什麼,也吸收了不同人想傳達的想法。其中有兩項議題我印象很深刻,第一個是關於新住民以及原住民,另一個則是同性婚姻的議題。 對於新住民和原住民我們總會有個主觀的刻板印象,認為新住民的家庭較弱勢、學習狀況不好,或是原住民就一定很會唱歌、酒量很好,我們沒有惡意,但在無形之中自動幫他們貼上了標籤。社會設立了「新住民」和「原住民」的詞,但設立這些詞真的是尊重他們嗎?會不會因為這些詞把他們和其他人劃分開來了呢? 而同性婚姻的議題早在好幾年前就受到關注,我自己是非常支持的,但我也尊重其他人有自己的想法,前提是相互尊重。常常在社群媒體上看到反對的人肆無忌憚的謾罵,以及各種言論或是肢體的攻擊,明明同性戀也沒有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,卻一昧的批評。雖然大家的想法不同,現在也是的言論自由的社會,但我覺得最基本,要做尊重。我的身邊有許多喜歡同性的朋友,我不喜歡提到「同性戀」這個詞,因為一般人也不會特別問:你是異性戀嗎?只因為是少數族群,所以所以將他們分化了。明明一樣都是人,但卻不被接受不被理解,有時面對最親近的家人也們辦法說出最內心的感受。 這兩堂課裡,透過不斷分享以及交流自己的想法,讓自己的視野不只是侷限在自己的世界裡,也學到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當你接收到訊息,不要只是全盤接受,而是也要去思考、提出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