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1月, 2020的文章

11/6

「素養」和「文化素養」 這兩者在我們用事件去判斷的時候,大家都很直覺且肯定的區分出兩者,那這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呢?在小組討論時,我認為素養比較像道德或是家教,是從家裡得知的;而文化素養感覺是社會給你的。而其他組分享的是,素養是不限於是誰且大家認可的,而文化素養是某一特定族群互相認同的。後來思考及消化之後,我認為後者的想法我叫認同而且解釋的較完全。文化素養看似缺乏的情形可能發生在婚宴上、大學生的上課穿搭及師生的互動方式等,並沒有說誰的文化才是標準的,其實個人本身也可算是一個文化。 1.Multicultural 多元文化 2.Cross-cultural 跨文化 3.Intercultural 跨文化,我覺得多元文化是需多不同的文化同時存在一個社會裡,而第二個跨文化是A文化及B文化兩文化互相跨,第三個的跨文化則是三個以上的文化互相跨。很早之前的個世界已經是一個多元文化的世界了,雖然總說著要互相尊重,但其實要達到完全尊重是幾乎不太可能的。 根據老師提供的文章,從文化角度出發,你認為兩位作者對於新二代的見解是否相同?為什麼?在你求學的經驗中,應該遇過在台灣出生的新二代,也在3文中看到跨國銜轉的新二代,你覺得兩者的最大差異在哪裡?從自身接觸經驗和閱讀中,你認為臺灣的多元文化|跨文化教育成效如何?1. 兩位作者見解不同:一個是從教師的角度去看,一個是從新二代的角度去看。2. 跨文化教育的成效:雖然有安排陪讀的志工,但是成效不大,最主要還是家庭,因為家裡也沒有人可以陪他說中文,沒辦法耳濡目染,而且因為刻板印象,對東南亞或歐美國家新移民會有差別待遇,只能說是東方學語言方式的敗筆。

10/30

大家知道儒家的精隨是甚麼嗎?仁?學?孝?如果答案是考試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。在華人的考試裡喜歡有標準答案,而歐美國家考試都考論述題,讓學生多思考多發揮,比較不那麼的制式化。之前我高中的時候以為到了大學,考試也會向歐美國家一樣採論述的方式,如今都要大學畢業了還沒有用那種方式考試過。 聽到華語考試裡頭有中醫的題目,也太稀奇了吧!華語教師甚麼都要會了,五花八門的題目,除非是中醫師不然一班人甚至是老師也不會去接觸到。當中也包含了很多歷史文化的題目,外籍學生的考題對於我們來說很簡單。因為我們是教學者所以需具備更多專業知識來當教師,而他們是學習者所以會用慢慢進階的方式來學習。 關於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認證標準vs.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科目大綱及其考試形式之優點。關於兩國的師資考試比較,有哪些部份值得保留,哪些可以互相學習?我認為台灣的比較淺顯易懂、一目了然、直達重點,中國寫的非常詳盡、但是字數篇幅過多可能造成有些懶得看字的就會不太想看,以及不夠白話內容須多看幾次才容易理解。可互相綜合變得淺顯易懂又詳細。 華人的其中一個習俗是會看風水,不管是搬家、裝潢都很注重,而我自己認為這也跟華人的另一項特性有關,那就是—愛財。從公司的辦公室到家中的客廳,都會請教風水師或是看書籍來將空間布置成財源滾滾來的方位。